撰文作者:陳習之
第一組Tips
第一組Tips於工作坊(7/29)當天根據用戶研究小組的成果進行討論及發想,並透過點點貼紙投票來決定問題:每個人有幾張不同顏色的點點貼紙(不同顏色分別代表最可行者、最有創意者),將點點貼在自己有興趣的方案。最後收斂出幾個有興趣的題目,分別是「我們該如何讓餐與者擁有讀書人的自覺?」(角色與期待)、「我們該如何幫助新手明確了解讀書會?」,後來又根據這兩個How Might We問題發想可能方案,比方說新手小指南(流程懶人包)。最終,該組預定設計「一套工具或流程,令每一位讀書會新成員皆能順利完成讀書會相關事項,如一起讀書、分享、自行舉辦書聚等」
組內每週線上討論,過程中組長會帶領討論過程。每次討論結束前會相約各自須完成的任務,並整理於Excel表格或Powerpoint檔案中。此外,該組從時間期限回推服務設計階段的進度時程表,比方說成果發表會、大聚實測、年底大聚都是一種死線(deadline),也於每週開會時稍做微調。
組內最終透過訪談的方式,搜集讀書會新成員在每個階段遇到的困難點,並重新規劃讀書會相關資訊呈現的時機,令參考資料在最適當的時間點呈現給讀書會新成員,也順利在9/16分享會時將成果呈現出來。
該組完成了第一版新手小指南後,在九月底的大聚上進行了小指南的實測,同時也設計了HPX大聚的破冰與分組活動流程,並在實測當天收到來自各方的意見,包含主持人、主辦人以及組員們,此外,當天晚上亦在咖啡廳舉辦一個小型的慶功宴兼檢討會。而該組於實測過後,除了整理當天收集的資料,也透過問卷蒐集大聚參與者的回饋,用以更新該組服務內容,包含新手小指南內容的迭代、撰寫活動細流、大聚工作人員的sop指南等。
第三組Library
第三組Library於工作坊(7/29)當天聽完用戶研究結果後,發現新手正式進入讀書會前,會遇到小組內的選書困難,或是對讀書會討論進行的方式有著許多疑惑,熱烈討論過後,決定解決「新手的選書問題」。
討論初期,該組想建立一個可以幫新手選書的原則,讓他們跟著建議一起把書看完,避免讀到一半發現該書過於艱深,或是不適合讀書會使用。經組內討論過後發現書評其實是很重要的,HPX讀書會有這麼多讀書會,大家也讀過這麼多書,不善加利用這些資訊是十分可惜的,並思索著,若 HPX 裡的書都像大樹一樣有脈絡可循就好了,於是便開始了該組的圖書館(Library)計畫。
決定了欲解決之問題後,便開始產出後續的設計:該組一切都從書出發,大家一起發想讀會新手選書時考量的因子、誘因、誘因提供者,同時考慮選書過程中的內在動機、外在動機,亦經由遊戲化八角框架的輔助來腦力激盪。
該組每週固定開會,開會過後便有不同的工作內容分配;如較複雜、困難者便會共同合作,如書目資料整理、線框圖繪製、腦力激盪等。經過數次討論後也確定了代辦事項,包含書目整理、書評問卷的發放及分析、書評回饋機制的服務流程及原型製作。另外,該組組員包含工程師以及設計師,因此設計師會負責畫線框圖,也一邊詢問工程師們的意見,合作可謂十分融洽!
第四組Tutor
HPX_SP01新手村於工作坊(7/29)將後續服務設計的目的、範疇劃分成了四個小組,第四組Tutor的任務目的為:幫助新手認識有哪些小組討論的形式,並以此為起源開始了後續的服務設計。
服務設計階段的第一步驟便是將工作坊當天所討論的結果整理成文件,接著根據初步的方向開始蒐集可能會用到的資料。接著在訂定後續規劃以及具體目標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問題:「幫助新手認識有哪些小組討論的形式」這個大方向貌似與HPX另一計畫的服務範疇有所重疊,因此第四組與該團隊進行了討論,確立了後續各自服務範疇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與該團隊討論過後,於8/20確定了組內進行方向:訪談HPX資深成員,將訪談結果彙整成「讀書會討論形式資料庫」。對此,組內兩兩一組分頭進行,一組擬定訪談大綱,另一組則建構可能的資料庫格式,期望於訪談過後將可用資訊填入資料庫,同時將資料庫欄位稍作調整,令資料庫內容更加契合讀書會成員之需求。
而在設計產出過程的討論皆於線上完成,第四組每週開會一次,使用Facebook messenger語音通話,並且於開會過後將討論結果、待辦事項記錄在messenger內,而將每週完成之成果紀錄於Google雲端當中,並相互於各自的文件內進行註記,令成果更加完善。
九月初,訪談大綱已完成,組內成員分頭邀請讀會成員受訪,同時資料庫形勢趨於完善。於9/6完成初步的資料庫使用流程圖並於9/10產出更細緻的線框圖(wireframe)版本,並且於9/15產出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