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報導要介紹HPX新手村用戶研究組的執行過程,依序為用戶研究會經歷的初步討論、研究執行、資料分析、結果統整等階段。
在進入用戶研究過程介紹之前,說明一下加入用戶研究組的過程:報名HPX新手村SP01 side project時,若你表達了加入用戶研究組的意願,由計畫發起人 Richard 安排適合的組別,同時 Richard 也依據成員專長及資歷來決定組長人選,有了組長及成員形成一個有模有樣的團隊後,便開始後續的旅程。
這次計畫中的用戶研究組將近有九位夥伴,總共拆分成三組,依照地理位置及研究對象特性,區分成三組:一組研究北部的讀書會新人,一組研究北部讀書會的小組長,另外一組則研究中南部讀書會的新人與小組長。目的是在初步研究中,梳理出讀書會新人在加入過程遇到哪些困擾與疑惑。
初步討論期
此階段包含(1)認識同一組的夥伴(2)決定後續方向&分工項目與內容。
認識同組的夥伴時,為了讓身為用戶研究新手的組員較快進入討論氛圍,組長在建立討論群組織前先私下與成員一對一互動,藉著彼此都熟悉的話題來認識對方,如此令該會夥伴較快進入狀況,同時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此外,咖啡館很適合作為與夥伴第一次見面的場地,在咖啡館與新夥伴一邊聊天一邊熟悉彼此,能夠十分順利的進入討論主題。
組內後續工作內容及任務分配,大多是由組長找人討論後,擬定初步工作內容(受訪對象、受訪人數、訪談大綱、後續的結果產出)後,再告知組內所有人員。至於分工的當下,可以自己認領較感興趣的任務,或是由組長去安排。
最終,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務包含訪談、訪談的後資料整理、訪談後的資料分析、成果視覺化。
組長初期擬定的工作內容、研究計畫十分重要,一定要謹慎思考。至於初期大家若彼此相互不認識,不必過於擔心,以共同話題切入,自然而然便能順利融入。
「其實就是真誠的對待你的合作夥伴,多分享自己看到的、提出自己想到的,慢慢就會有很棒的火花吧?」
研究執行期
此階段包含(1)訪談前的準備(2)訪談中問答(3)訪談後逐字稿產出
初步討論期時,組長事先擬定訪談大綱,因此組內經稍加討論後,訪談內容便大致定案了,然而我們發現,不免出現「當時應該問…」的情形發生,通常是結果統整時才發現此問題的,因此訪談內容定案前還是要再三思量。
訪談的準備工作中,不同的訪談形式將影響訪談過程、事前的準備作業。HPX新手村SP01使用了面對面訪談、電話訪談、視訊訪談等形式。
伴隨著訪談形式的差異,有不同的準備工作:
-面對面的訪談,需要事先準備錄音筆、電腦等工具。
-電話訪談,需事先準備通話錄音程式。例如:iPhone內建錄音、ACR錄音程式
-視訊訪談時,可能面臨畫面的延遲、畫面及聲音不清楚等問題,因此技術上的準備不容小覷。事前須準備視訊軟體、錄音程式。例如:hangout、zoom,而訪談內容的截取,由於使用電腦,因此使用螢幕錄影程式將整個訪談內容記錄下來,十分不容易呢
另外,訪談形式的差異亦體現於訪談的過程中:
-面對面訪談,需要與受訪者約定地點,花費些許交通時間,然而面對面訪談的優點卻是其他訪談形式難以企及的:當面訪談比較能直接感受的受訪的的反應,互動上也比較自然,另外,也可以透過訪談場地的氣氛輔助,如咖啡館輕鬆的氛圍可以讓訪談不那麼嚴肅生硬。然而,咖啡館氣氛固然輕鬆,但環境噪音可能會過於大聲。因此,環境噪音、氣氛、錄音設備電量、儲存空間容量等,都是需要注意的環節。
-電話訪談,除了錄音設備的準備之外,訪談進行時,由於看不到對方的臉部表情,且沒有手勢姿態的輔助,在訊息的交流會較為吃力。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於交談中的語氣、停頓更加敏銳,才不會遺漏重要的訊息。而當訊號較微弱時,訪談環境便會更加嚴苛。
-視訊訪談,事先需要架設相關設備,訪談進行時,亦要注意網路訊號的良好與否,確保訊息沒有失真。另外,由於技術上的關係,受訪者的表情仍不似面對面訪談般清楚,同時常出現延遲、沒有同步的問題。
至於訪談時所花費的時間,每位訪談者都有不同的經歷。有些人花費一個小時,也有些受訪者十分樂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花費了四小時。大致上,訪談時所花費的時間都會比預期的時間花費還要長。
無論哪種形式的訪談,確保足夠專注的精神狀態是重要的。此外,如兩人共同執行訪談,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到受訪的反應。
最後,訪談過後要將語音資料轉換成可分析的文本資料。如訪談時有人一邊紀錄,則會加快後續的文本(逐字稿)產出的速度。產出逐字稿時,oTranscribe或許是個選擇,同時這件事也是相對整個訪談過程來說還是最花時間的。當逐字稿誕生後,便能進行下一階段的分析。
「我覺得電話訪談最大的困擾是,會聽不清楚,並且看不到對方的表情。」
「當面訪談比較能直接感受的受訪的的反應,互動上也比較自然。」
「電腦視訊,有很多東西要喬,可能是我電腦有點爛,花了一點時間喬了電腦,三個人進來後要確認彼此聲音是否妥當,而視訊不太好看到對方的表情,難以判讀。
資料分析及結果統整期
此階段包含(1)決定使用者旅程(2)初步收斂(3)討論、收斂迭代(4)成果視覺化
此階段必須從訪談內容中收斂並取得有意義的結果,而這並不是一件簡單事情。
一開始通常會先決定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以HPX新手村SP01為例,使用者旅程為讀書會新手參與讀書會的過程,從最初與HPX社群素不相識,偶然聚首到參加其中的讀書會,這期間所經歷的不同階段,即為使用者(讀書會新手)的旅程。這階段或許是組長是先思考後自行定義,也可能是組內相互討論後決定,有時會花費很多時間,多次聚會以討論並定義使用者旅程的階段。
接著,便會解析訪談文本,也就是整理過後的逐字稿。找出受訪者每一句話背後所可能代表的含義(目標、痛點、認知等等),並依照時間軸(使用者旅程)整合資料。這階段依據不同切入點,有著許多方法,如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人物誌(Persona)、使用者旅程圖(User Journey Map)、利害關係人圖(Stakeholder Mapping)等等,此階段的時間花費會因受訪者文本而異,有時會花兩個小時的時間收斂一位受訪者的文本呢。
當使用了不同的方法進行收斂後,組內會進行討論,檢視收斂的結果是否正確無誤。如果彼此整理出的概念如出一轍,則可進行最後的視覺化呈現。然而,亦出現不容易處理的情況:某位受訪者的收斂結果與其他受訪者差異太大,導致無法彙整成一個合理並適用所有訪談者的結果。大家花費了許多時間討論,重新檢視當初決定的使用者旅程、研究最初的問題本身等等,才找到解決的方法!
最後,以視覺化資料呈現作為用戶研究的收尾。此階段多虧組內善於視覺化的夥伴協助!之前所進行的彙整資料,在此階段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曾因當初整理資料文句不夠通順,導致負責視覺化的夥伴回頭檢視原始逐字稿,需要特別注意收斂後的成果能否直接被使用。此外,由於資料視覺化是用戶研究的最後一個階段,倘若前期任務有所延宕,將壓縮此階段的工作時程,HPX新手村SP01便有著大家一起工作到半夜兩點的實例。
「如果事先在每個工作項目都抓交付時程期限,應該就不會有這個情況(回頭檢視逐字稿)發生。」
——–
以上報導為紀錄報導組編輯播報,希望各位讀者能更加明白本次用戶研究組的進行過程,下期將為您介紹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