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Richard

作者:

分類:

訪問者:蕭銘良
受訪者:Richard
受訪日期:2018年7月31日

問:

哈囉~ Richard Tsai 想請教sp1初期的招募的問題作為報導的素材
1.最一開始決定了這個主題方向後您才開始找尋募集人員的嗎?
2.在最初期您與誰一起討論?哪些人是您的開國元老?您是如何找到他們的呢?又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找到他們呢?
3.後來您又如何一步步的組織到目前這樣二十人的團隊?這一步步組織的過程中是否有一些特別有感觸的事情呢?
再請Richard 分享,非常感謝您?

 

答:

1.一開始就打算落實 “P”系列活動的 side project。既然要鼓勵讀書會夥伴成立 side project,我應該做個開頭示範。既然要示範,當然題目選擇讀書會自身的問題來解決。
這次 SP01 run 了幾週後,我才想起來,其實第一個 HPX 社群的 side project 應該是 英國政府數位服務設計手冊讀書會(GDS Digital Service Manual ),讀著讀著覺得太有趣了,就鼓勵讀書會小組來翻譯。沒想到一年後產出這個: http://gds.hpx.tw/blog/

2.初期沒有跟誰討論。我有先知會 Harlem Chen,其餘的夥伴都是根據下面這則招募夥伴的貼文,填寫報名而來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px.bookclub/permalink/2316481935045274/。

有些夥伴則是收到我的徵詢,也一樣填寫相同的報名進來的。
補充,中南部讀書會召集人及社群活動策劃成員,則是透過直接邀請加入這個計畫的。
報名的朋友比我原本預期的多,後來超過報名時間,有一兩位沒有收進來計畫內。截止時間內報名的朋友最後都進來計畫內了。

3.這真是個好棒的問題。
組織20人的團隊 – 這件事情讓我覺得非常挑戰。
一般來說,side project team 組員最好是互相認識。且人數不宜太多,例如 3-6 個人這樣的組合,人數少很好討論,比較容易選擇主題。

這次招募到 20多位夥伴,能夠獲得大家的信任,我覺得相當慶幸。大家背景專業不同,我也無法熟悉每一位夥伴,不見得能夠找到最適合大家發展的任務,再加上無法同時聚會碰面討論。因此我嘗試鼓勵所有的討論,所有的分工,還有個人,盡量讓「訊息透明」。

訊息透明的好處是,幫助非同步溝通,降低陌生感。
鼓勵每一位夥伴在社團發聲,創造存在感,增加互動機會。

如果大家回頭觀察這六週發生的事情,由於各小組盡量讓「訊息透明」,對成員之間的互動互信有相當大的幫助。

至於我的感觸,直覺冒出的念頭是:「太幸運了!我怎麼會一次遇到這麼多神隊友! 🙂 」